——专家谈高职教育改革
日前,由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主办、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工作研讨会在青岛召开。会上,来自示范院校建设单位的代表和职教专家就课程建设、“双师”团队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方面的案例进行了研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建设需要什么样的示范成果?教育部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认为,示范建设需要的成果是专业改革的“范例”。
示范成果不是“公式”是“范式”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从2006年到2010年实施,按年度、分地区分批推进,稳步发展。目前第三批示范院校已经开始立项建设,第一批示范院校将开始验收。在此形势下召开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工作研讨会解决的是高职教育改革“怎么做”的问题。
范唯认为,目前我们的示范改革有目标,但是缺做法和样本。两周年示范建设成果是向社会、政府、企业,向学生家长表达和展示的。首批示范院校建设的案例结集验收是要给自己看,更是给同行、其他高职院校看。因此,示范成果要体现为具备示范性、操作性和可借鉴性的专业改革“范例”,它不是“公式”,不是要形成全国整体划一的建设模式,而是要形成“范式”,对其它院校形成启发和借鉴意义。各示范建设院校通过示范建设不仅要“示”(做出来),还要“范”(表达出来),要想到、做到、说到、写到。
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助理姜大源研究员指出,要用哲人深邃的思想理顺自己的思路,使示范成果提炼升华,具有系统性;要用他人需求的视角调整自己的视野,使示范成果共享共赢,具有开放性;要用别人易懂的方式阐释自己的方案,使示范成果推广延伸,具有普适性。上海教科院高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树超研究员也认为,“示范”不仅要做得好,还要学得会。
人才培养是核心
高职教育示范建设在多个层面上开展,如课程建设、“双师”团队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等,各院校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工作研讨会上,这些也是专家和与会代表互动交流的热点题目。
关于大家最关心的操作上的工作难点问题,对此,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陈解放表示,示范建设要抓问题的本质,案例编写要讲“怎么做”。例如强调“双师”团队建设,不是指有多少教师有企业经历,有多少教师在企业研修,而是要讲机制,学校如何与企业合作,如何参加企业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
关于这方面,范唯给予了一个简单直接的定论:示范建设要抓住核心和第一要务,即高技能人才培养。“校办工厂”为企业和学校赚取多少利润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它与人才培养方案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所有的做法和经验都要受到人才培养效果的最终检验。
让职业教育回归本身
示范建设是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教育实践。经过两周年的示范建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初步显现。首批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现代职业教育的概念已经得到普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也趋向稳定。但是问题也依然存在。教育部高职高专处专家熊熙认为,很多教材采用项目思维编写,很有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原有学科的痕迹。对此,陈解放的判断令人深思,目前的职业教育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学科教育的类型教育存在的职业教育,还是本科教育的补充。
“看到的是做法,背后的是理念。”范唯认为,要在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融进职业教育特色。不同院校因为功能定位不同,在同一专业的培养上也是不一样的。职业院校要打品牌,必然要有自己的职教特色。经过示范建设,形成职业教育改革新状态,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是示范建设所期待的效果。
(本报记者 赵笛 本报通讯员 郑萍萍)
资料来源:青岛日报2008年10月6日第四版
(阅读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