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最新动态>文章内容  
 
 

中共乐山市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9-24

中共乐山市委关于认真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 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省委书记彭清华来乐调研指导工作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推动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中共乐山市委七届五次全体会议进行了深入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准确把握乐山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

  1.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解决当代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科学理论指引,是做好新时代乐山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川改革发展量身定做的“定盘星”,是做好新时代乐山工作的根本遵循。推动乐山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构建具有乐山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奋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2. 主动迎接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乐山的发展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但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开放层次不高、创新驱动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市情还没有根本改变,面临发展方式转变、资源环境约束、彝区脱贫攻坚、重大风险防范等多重挑战。同时,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开发开放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互联网+”、智能技术、创意产业等新技术新业态的迅速崛起,脱贫攻坚、民族地区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交汇叠加,特别是“大众休闲度假时代”对旅游的巨大需求和交通区位条件的持续改善,乐山正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

  3. 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定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坚持“旅游兴市、产业强市”发展主线,按照“一个取向、两个加快、四个定位、五个转变、六项重点工程”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更有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突出“两个加快”发展导向: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做好文旅融合、扩容提质、景城一体、全域旅游“四篇文章”,推动旅游兴市,全面融入全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到202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到2022年,力争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加快建设全省区域中心城市,突出建总部、育龙头、强集群、提品质四条路径,推动产业强市,全面融入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到2022年,力争全市经济总量进入全省前五位,人均GDP进入全省前四位,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二、推动发展格局由同质同构向协调有序转变,使协调成为内生特点

  4. 加快建设全省区域中心城市。围绕建设四川旅游首选地、绿色转型示范市、山水园林宜居城、总部经济聚集区“四个定位”,坚持“旅游兴市、产业强市”,统筹发展形成聚集体、内涵发展增强软实力、协同发展提升贡献度、竞相发展争创副中心,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把乐山建设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经济动力强劲、现代产业繁荣、环境优美宜居、人文魅力彰显的全省区域中心城市。

  5. 构建大乐山经济圈。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完善县域协调发展的城镇布局和产业布局,加快推进五通桥、沙湾、峨眉、犍为、井研、夹江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打造金口河、沐川、峨边、马边“民俗生态城”,加快形成“一核两圈多点”城镇发展体系。支持乐山高新区建设总部经济聚集区、市中区建设文旅融合城市旅游示范区、五通桥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沙湾建设工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金口河建设中国最美峡谷旅游目的地、峨眉建设绿水青山典范城市、犍为建设临港产业示范区、井研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夹江建设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沐川建设生态发展示范县、峨边建设四川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强县、马边建设南丝路古彝文化生态旅游走廊。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6.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专项规划,建立多规合一乡村振兴规划机制,统筹推进“五大振兴”。

  推动农业发展高质量。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突出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融合等重点任务,实施“土壤地图”推广应用五年计划,加快推进“一区六带”建设。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示范等园区。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行动。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到2022年,全市实现优势特色产业占种植面积的50%以上,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达到60%以上,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55%以上。

  推动农民生活高质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和股权量化,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设施农用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政策,盘活农民闲置住房发展乡村游、民俗游等产业。完善土地流转、资产入股、产销衔接等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乡村振兴贷款风险金制度。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人才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推动农村环境高质量。推行乡村规划师制度,每个乡镇配备不少于1名乡村规划师。进一步挖掘村落文化、优化村落布局、凸显建筑特色,注重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推进“四个特色品牌创建工程”。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为重点,开展“美丽乐山·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行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建立行政村常态化保洁制度。合理规划布局村级活动阵地和便民服务设施,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育文明乡风。

  三、推动发展路径由传统低端向开放高端转变,使开放成为必由之路

  7. 推动产业品质提升。做优现代农业。以特色品牌创建、产品质量认证为突破,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发展战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建立健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做强现代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引导企业瞄准制造业价值链高端,加强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工业发展向“微笑曲线”两端升级。

  做大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打造乐山科技金融示范园。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孵化、软件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娱乐、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

  推动品质革命和品牌创建。开展质量对标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国家硅产品质检中心、国家建筑陶瓷产品质检中心建设。扎实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支持企业创建驰名商标、争创中国质量奖、天府质量奖,积极创建国家、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示范区、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

  8.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树立“人人是环境、处处是风景”的发展理念,推进旅游国际化、品牌化、特色化、全域化发展,深入实施“一带两核九组团”重点工程。实施“峨眉南进”和“立体礼佛”计划,整体打造乐峨休闲度假带,大力发展康养旅游,建设大峨眉国际旅游度假区。加快文旅融合、文旅共兴,实施乐山城市旅游提升计划。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天府旅游名县。

  深化与大峨眉环线市(州)合作,构建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网络。鼓励国内外大型旅行社在乐山设立分支机构。积极申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主动承办国际性旅游会展、体育赛事活动。

  深入挖掘乐山大佛弥勒文化、峨眉山普贤文化内涵,打造特色鲜明的国际佛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弘扬沫若文化、峨眉武术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推进战时故宫文物南迁遗址公园建设,强化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依托亚太旅游协会、中国—东盟中心等平台,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以及其他世界知名遗产地的交流合作,策划举办一批高层次佛教文化活动,提升乐山旅游的国际吸引力、国际服务力、国际影响力、国际消费力。

  9. 打造成都平原南向开放“桥头堡”。抓住川港合作层次提升的重大机遇,加强专业服务、科技创新、出口贸易等对接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中南半岛、中孟印缅等对外经济走廊建设。支持乐山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发展与东盟、东南亚、中亚的多式联运、口岸转运网络。加强与宜宾港、泸州港及长江沿线港口的协同发展。主动承接成都家居、轻工、机械、食品饮料等产业转移,参与成渝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配套。

  10. 推进交通互联互通。实施新一轮交通大会战,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四川综合交通次枢纽,协同打造“绵阳—德阳—成都—眉山—乐山—宜宾”南北综合交通中轴线和经济中轴线,大力发展通道经济。

  完善铁路网,到2022年,建成成贵铁路、成昆铁路复线峨米段、连乐铁路,加快推进雅眉乐自城际铁路前期工作,统筹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铁路运营里程达到500公里以上。

  完善公路网,到2022年,建成仁沐新高速、峨汉高速、成乐高速扩容、乐西高速等项目,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0公里以上。积极争取规划建设天府新区至乐山高速、屏马峨高速、天府大道乐山延伸线等项目。提升国省道路网等级结构,建设高品质的普通干线公路网,到2022年,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245公里以上、农村公路6000公里以上。建成广覆盖的“四好农村路”网。

  完善岷江水网,到2022年,完成犍为枢纽建设、龙溪口枢纽至宜宾合江门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推进龙溪口、老木孔、东风岩枢纽建设,加快境内航道提档升级。

  完善航空网,到2022年,力争把乐山和平机场建成南向货运机场和旅游机场,建成峨眉、峨边通用航空机场,加快推进市中区、马边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开通空中航线6条以上,深度融入国际航空旅游经济版图。

  11. 壮大开放合作平台。打造口岸贸易平台,加快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检试验区等项目落地,加快乐山港、无水港、航空港等物流枢纽和园区建设,提高口岸贸易水平。积极参加东盟博览会、西博会等投资促进及经贸合作活动。办好旅博会、茶博会等展会。积极发展友好合作城市。推动浙(江)(四)川、凉(山)乐(山)、五(通桥)马(边)、金(口河)犍(为)、峨(边)夹(江)等飞地园区建设。推进乐山中美地方合作半导体电子信息产业园、“四川—锡拜工业园”等国别园区规划建设。

  12. 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建立对外开放工作激励机制,把开放发展工作纳入干部绩效评价。实施外贸优进优出工程,扩大陶瓷、精细化工、冶金建材等工业产品出口。培育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统一内外资企业业务牌照和资质申请的标准和时限。到2022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0亿元以上。加快招大引优、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科技型、品牌型、龙头型、高精尖型企业,到2022年,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行业前三强企业100户以上,累计引进市外到位资金3000亿元以上。

  13. 打造一流开放发展环境。加快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争取直购电、富余电量、留存电量市场化交易政策。积极稳妥推进“专线供电”“直供电”试点,建设全省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降低丰水期居民用电价格。争取绿色循环产业和新产业新业态电价精准支持政策。

  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行分类管理和差异化的土地供给。禁止向过剩产能和低水平重复产能供地,实行盘活存量与下达增量相挂钩,对近5年供地率低于60%的县(市、区),暂停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在市域范围内流转。

  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着力推动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推广知识产权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扩大小微企业抵质押范围。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推进乐山市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和农信社改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新型“政担银企”合作,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加快转变财政支持发展方式。

  推进营商环境体制机制改革。结合机构改革,统筹优化地方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合理设置部门、地方审批权限。企业投资项目立项到办理施工许可时间再压缩一半。公布各层级“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目录。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统筹推进政务云及大数据中心、诚信乐山消费信用公示与服务平台等建设,打造“诚信乐山”。

  营造企业发展良好环境。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保障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资质许可、政府采购、科技项目、标准制定等方面享有公平待遇。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优势民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做大做强一批行业领军民营企业。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商会和重点民营企业制度,探索建立民营企业评议政府相关部门工作制度。建立政府失信追责惩罚机制。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健全“1+N+n”国有资本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财政对国有企业资本金补充机制,积极支持市、县(市、区)国有企业存量土地资源批量变现补充资本金,逐步形成国有资本投入、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四、推动发展动能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

  14. 培育四川新旧动能转换“增长极”。积极培育新动能,推动“新树结新果”。实施乐山高新区“高新倍增”行动,打造创新驱动新高地。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双创”生命周期服务和创新孵化链条。到2022年,力争“一总部三基地”产值突破3000亿元。

  加快旧动能转换,推动“老树发新芽”。加快冶金建材向高端制品、盐磷化工向精细应用、传统陶瓷向工艺陶瓷、农产品加工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发展。打造光电信息、冶金建材、特色轻工、军民融合等千亿级产业集群。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打造“中国绿色硅谷”“植物保护产业集群”“新型化学园区”等特色产业园区。到2022年,力争打造3个以上千亿产业集群、10个以上百亿企业。

  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将企业R&D经费投入指标纳入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评定考核体系。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推动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到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家以上。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实效。发展多层次技术交易转化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建立对科研人员创新研发和转化成果的激励机制,探索科技成果在单位与科技人员间的产权比例。深化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争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15. 融入全省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以夹江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为主载体,加快建设核技术应用产业园,以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为依托,重点发展同位素、放射性药物等产业;加快建设民用核燃料产业园,重点发展民用核燃料产业;加快建设军工配套产业园,重点发展石墨烯、碳纤维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培育军民融合龙头企业。

  推动“民参军”加快发展。发展军民两用装备制造业,支持有关企业开发军工特种电缆、核电设施等产品;发展军民两用新材料,支持有关企业开发航空复合材料、有色金属合金等产品;发展军用后勤装备业,支持有关企业开发航天服、武器装备用特种纸等产品。推动乐山民口前沿技术、先进技术和优质产品纳入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和采购目录。

  搭建军民融合协作平台。加强与中央有关部委、中核集团等军工央企、省军民融合委协调对接,建立常态化协调互动机制。用好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和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积极承接成德绵军民科技成果示范转化并产业化。

  16. 深入实施“嘉州英才”工程。持续推进“五大引才计划”“八大人才培养行动”和“四大人才平台”建设。重点依托项目、企业、产业吸纳高层次优秀人才。推进双向兼职、联合聘用、交叉任职、技术入股等柔性引才用才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大军。

  五、推动发展方式由简单粗放向绿色低碳转变,使绿色成为普遍形态

  17. 建设四川国家公园城市“示范城”。围绕建设人与城市、环境、产业和谐统一的国家公园城市,加快推进至乐山森林公园、“一湖五湿地”等重大生态项目。完善绿心公园旅游设施、城市内和城镇周边绿地系统,建设公园游园、绿道体系、交织串联点状绿地,实现“300米现绿、500米见园”。创建一批国家园林县城(城镇)、省级生态园林县城(城镇)、省级重点公园和省(市)级园林式单位(居住区)。统筹城市交通系统、商贸业态、教育医疗等,全覆盖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全面推进绿秀嘉州行动,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中心城区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

  18.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并严守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严禁在长江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园区,严控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涉磷、造纸、印染、制革等项目。清理整顿入河排污口。实施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改。强化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生态管控。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深入推进河湖水生态涵养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开展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全覆盖建设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到2020年,实现超标废水零排放。

  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协同开展成都平原城市群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实施减排、抑尘、压煤、治车、控秸“五大工程”,到2022年,全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建立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清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录和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实施重点区域土壤整治和城市污染场地治理工程。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强化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改,常态化开设“环保曝光台”。健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加强市、县生态环境资源检察力量。

  19. 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实施“气化全市、电能替代、清洁替代”工程,大幅提升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发展分布式能源,布局建设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储气调峰设施和储能及智能微电网。推广公共机构新能源汽车配备使用。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快传统产业和“两高一资”行业绿色改造,提升工业领域治污、治排、固废处理利用和土壤保护水平。加快构建企业、产业和园区“三大循环系统”,提升发展水电、光伏和智能电网装备等能源装备产业。建设海绵城市,推广绿色建筑。强化公民生态环境意识。

  六、推动发展成果由保障基本向包容共享转变,使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20. 打好三年脱贫攻坚硬仗。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确保2019年底,实现未脱贫的4.5万贫困人口脱贫、121个省定贫困村退出、3个深度贫困县(区)摘帽;持续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到2020年,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全部稳定达到现行脱贫标准。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彝家新寨、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土坯房改造等项目及配套工程建设。

  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深化“百企帮百村”。建立“四项扶贫基金”县级补充长效机制。统筹解决“插花式”贫困问题。推进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五大工程,打造“永久牌”人才队伍。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争创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市。加强对口帮扶美姑县和市内对口援彝工作。

  深入开展以信心提振、动力激发、智力帮扶、新风培育、典型示范、堡垒提升“六大扶贫行动”。常态化开展“感恩奋进·我的脱贫路”主题活动。实施“贫困家庭奋进计划”,探索贫困户“红黑双榜”“负面清单”管理等奖勤罚懒机制。推广就业扶贫车间模式。精准深化实施“集中供养+居家救助”帮扶。

  21. 补齐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短板。实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标补短三年行动计划。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确保每个乡镇有1所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实施基础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计划和“全面改薄”项目建设,着力解决教育“城区挤”“农村弱”“大班额”等问题。引进知名教育品牌,提升打造乐山一中等一批乐山名校。加快大学城建设。建立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常态化机制。深入实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9+3”免费职业教育、“一村一幼”计划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支持特殊教育发展。

  深入推进健康乐山建设。深化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综合监管等改革。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全民健康体检资助体系。加强基层卫生能力建设,每个村建成1个达标卫生室。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深入开展全民健康促进工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全面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实施乐山题材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利用。壮大影视、音乐、演艺、文创、书画纸五大优势文化产业。制定全市城镇住房发展五年规划。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平安乐山建设。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与专项救助制度有效衔接。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扶助经济困难和失能老人,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深化“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持续扩大就业规模。

  22. 防范化解金融和地方债务风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强化金融风险属地处置责任。建立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依法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加大存量不良资产化解和金融案件执行力度,加快“僵尸企业”债务处置,到2022年,全市不良贷款率降至省平均水平。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

  七、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

  23.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决策重大事项等工作机制,增强党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完善对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的执行、监督、考评、奖惩等工作机制,落实主体责任,确保令行禁止。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24. 切实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实施新时代治蜀兴川执政骨干递进培养计划和干部培养储备“蓄水池”计划,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有计划选派年轻干部到中心工作一线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培养历练。建立班子队伍专业化建设机制,引导广大干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提升干部专业素养能力。

  25. 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和阶段性任务实行差异化考核,开展高质量发展效能评估。健全正向激励、能上能下、容错纠错机制,引导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新时代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来源:乐山日报

院宣





(阅读次数:

     上一篇:习近平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下一篇:没有了

 
 
   
 
         
 
77779193永利官网 版权所有  网络中心  联系电话:2273009  联系EMAIL:cfanser@yahoo.com.cn

All contents © copyright 2002-2007 lszyxy.edu.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