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围绕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两条主线,打造旅游精品,做响旅游品牌,开拓旅游市场,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培育旅游企业集团,优化旅游环境,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努力把我省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加快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及民生性服务业,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培育新的投融资平台,优化金融环境,构建推动跨越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积极扩大消费,改造交通运输、仓储、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 加强自主创新。深入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认真落实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围绕基础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着力攻克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产业化进程。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和就地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绵阳科技城和成都高新区建设。建设西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军民结合的试验区、国家重要的创新型区域。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增强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优化投资结构,搭建融资平台,实施项目带动,积极储备和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突出铁路和高速公路,重视航空,完善公路网,开发水运,加快形成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把我省建设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构建防洪抗旱的减灾体系、节水高效的供水体系、生态良好的水环境安全体系。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输电、输气管网建设,形成稳定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注重资源科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深度开发、群众利益、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注重资源就地转化、利益分配合理和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建立健全天然气、水资源等有偿使用制度和资源地经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强化节能减排,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加大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力度,加强大江大河和水源地污染防治。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跨越发展的动力 加大改革力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搞好成都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分类梯度推进市县试点,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发展县域经济,培育一批经济强县。建立完善资本、土地、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财政、投资、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妥善协调利益关系的体制机制。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立足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全球性产业调整和多区域合作的重大机遇,明确我省充分开放合作的战略定位、实现路径和工作抓手,提高我省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以西南出海大通道、南方丝绸之路为纽带,扩大与东盟和南亚国家的经贸联系。依托通江达海快速通道,强化对欧美、东亚等地区市场的开拓。开发中亚、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扩大与台港澳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强化与沿海发达省市的产业对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开放合作大格局。扩大区域合作,强化次区域合作,促进泛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区域合作。创新合作机制,搭建开放平台,增强开放合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切实抓好“十大惠民行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富民安康等工作。按照“五有”的目标和要求,启动实施民生工程,重点做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等工作,更好地解决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全面发展教育卫生事业。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优化教育结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在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组织实施职业教育攻坚。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完善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体系。完善就业援助制度,解决好零就业家庭就业。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农村低保覆盖范围,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支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强化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加快健全廉租住房制度。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维护法制权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省。加强党管武装工作,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推动我省预备役和民兵工作。
(阅读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