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bgc.scol.com.cn/news/3753855?from=androidapp&app_id=cbgc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深度融合、相得益彰,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意义重大、价值深远。
育人共同体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重要指示以来,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响应,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新理念、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体现如下:认识上存在偏差。目前仍有不少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将课程思政简单理解为只要强调一下政治,教育一下学生,就实现了课程思政的目的,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过于肤浅、片面;内容上生硬植入。一些教师为了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不管所授课程内容,生搬硬套,强行植入思政内容。有的教师甚至将思政课本内容简单复制到专业课相关章节,造成了专业教学与思政内容明显脱节,格格不入;联合上形式大于实质。不少高校都组建了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交叉的教学团队,但缺乏深入联动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工作。思政课教师加入专业课的多,专业课教师加入思政课的少……这些做法非但达不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还可能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背离立德树人的目的。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要解决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同向同行,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三个重要关系。
主与辅: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谁为主、谁为辅?二者的关系是什么?这不仅事关各自的定位问题,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师课程教学理念和实践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其他课程则是结合自身内容和特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更加自觉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配合思政课程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意识,承担相应育人任务,达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整体效果。因此,二者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立德树人方面客观上存在主与辅关系,思政课程是主,课程思政是辅,二者互相补充、互相支撑、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显性与隐性: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立德育人主渠道,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课程思政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隐性教育,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切忌硬性植入。
多与少: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必须追求有机融入,处理好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课程思政而言,要注重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思政教育不能缺,不能少,但也不能过多、过滥,要防止因强调课程思政把专业课变成了思政课,最终造成适得其反的不良教育效果。
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打造育人共同体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说起来简单,施行起来难。西南交通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精准施策,落地、落实、落细、落小,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
第一,善用“大思政课”,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颁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更要善用“大思政课”,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统一,在鲜活的实践中悟原理、增自信、强担当。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大思政课,党委牵头,部门、学院配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邀请企业、行业专家进校园,开展校企合作,共同立德树人。如坚永公司董事会主席陈永庆先生捐资设立“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助学金”,已经扩展到西部27所高校,连续举办了4届;由中铁隆工程集团捐资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的中铁隆大讲堂,已经邀请中外名家举办讲座近50场;此外,中铁二局、中铁二院、川藏铁路公司等也先后进校园,欢迎学生到现场,为立德树人服务,取得了良好成效。
第二,结合学校行业特色,构建交通思政模式。西南交通大学是交通特色鲜明的行业院校,思政课程在与课程思政从各自的角度切入,共同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交通思政模式。组建了以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教师为基础的“1+1”工作坊,同时邀请铁路专家广泛参与的专兼职师资队伍,这是同向同行的关键;教学改革项目联研。以教改项目为牵引,实现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的联研互动。学校立项“课程思政”教改项目25项,立项建设“课程思政”课程56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学深度融合。思政课教师参与专业课教学,专业课教师也参与思政课教学,如国家级教学名师冯晓云承担了纲要课专题教学,以交通强国建设成就来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合力开设特色选修课。如“中国精神”“铁路与民族复兴”“铁路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等“四史”选修课及“交通强国有我”虚拟仿真思政课程;将交通元素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进入建设运营现场进行思政课体验式学习,开展“轨道上的思政课”。
交通思政模式深受学生欢迎,育人成效明显。在“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微电影展示活动中获全国特等奖1项、最佳创意奖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中获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这些获奖作品多融合了学校行业特色,获得广泛认可和肯定。
第三,结合“身边故事”,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切入点。“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要注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入挖掘身边故事、中国故事等课程资源,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西南交通大学是工科院校,在126年的办学历史中,培养了30多万建设人才,其中包括64位中外院士和38位勘测设计大师,有着科学家精神的丰富资源和典型案例。马院教师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研究方面有丰硕的成果,因此,将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校园文化、学生活动等,都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将立德树人和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有机融合,浑然天成,有滋有味地塑造时代新人。学校设有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主题展览,建有科学家长廊,正在修建科学家广场。各专业在新生入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使用大量科学家精神资源和案例。学生处和团委配合开展科学家精神的第二课堂及学生活动,如举办科学家精神创意海报设计大赛,“红土思政”“地新引力”等系列活动,学生参与度高,反响热烈。
完善协同机制,确保有效长效
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必须建立一个稳定长效的协同机制。
部门协同机制: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新时代大思政工作体系,强化部门协同,层层压实责任,打造立德树人的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师资联动机制:由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1+1”工作坊,由校教师工作部组织专题培训,纠正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在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片面认识和观念,全面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课程联建机制: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适度交叉同上一门课,共建课程思政。
课题联研机制: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组建团队共研育人课题,深入探讨教学改革,找准各自的切入点,探讨教学内容及手段等方面的协同配合。
资源共享机制: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共同建设开发共同使用课程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资源体系,增强立德树人的资源供给。
整理:邓也 姜照雯
摄影: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