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
红色预警频频拉响
“好大的雾,连20米远处的红绿灯看起来都迷迷糊糊!”昨日,又一场大雾接连袭击了成都以及盆地大部分地区。记者了解到,昨(23)日上午10时前,因为大雾,成乐、成雅、成绵等多条高速公路基本处于全关闭状态,10点半以后,各条高速路陆续限量放行。由于是周末,几乎每一条高速公路入口都有数百辆汽车挤成一片,每个人都在焦躁地等待大雾消散。
大雾还造成机场关闭。22日,著名导演冯小刚因雾晚到成都整整10个小时。根据规定能见度在300米以下飞机将停飞,而当天双流机场能见度仅有15米!
与此同时,成都市气象台继21日、22日接连两天发布大雾红色预警后,昨天上午再次发布了大雾橙色预警;而省气象台也先后于20日、22日两次就盆地大雾天气连续发布橙色预警,提醒人们注意避免大雾带来的危害。
红色预警是气象部门对灾害性天气发出的最高级别警示,表示此种天气已经接近极致。“在几天时间里,连续发布强烈预警,这是实施灾害性天气预警机制以来所没有的。”省气象台预报专家表示,大雾的强度,以及持续的时间为近年来少见。
“大雾已经由一般性影响,上升到灾害性影响。”省气象局局长赵广忠说,大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明显,几乎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雾灾应当引起更多人群的关注。”
解密大雾成因
为什么大雾频发?省气象局副局长钟晓平认为,四川盆地的多雾天气很大程度与地理环境有关,但也有人为因素。
据介绍,秋冬春季节,每当北方冷空气南下入侵四川后,由于盆地地形原因,冷空气无法向四周扩散,因此在下垫面上形成冷空气膜并长期维持,其上面1000~1500米则易形成一个稳定的逆温层,该逆温层一般厚500米左右,最厚时可达1500米以上。四川盆地冬半年的大气层结常常是非常稳定的。大气的稳定少风,加之地面江河纵横,水汽充沛,高湿且低温,因此在此特殊的地形条件下,使四川盆地成为雾的多发地区。
雾的形成需要凝结核,而空气中的凝结核大部分是由悬浮颗粒物组成的。汽车尾气、工地扬尘、工业污染都是产生悬浮颗粒物的因素。因此,雾的频发,与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建设所造成的污染有一定联系。
应尽量减少在雾中的活动
大雾既没有文学作品中那么唯美,也并非洪水猛兽不可控制。事实上,雾是可以通过人工消除的。省气象局科技处负责人介绍,目前国际上已经研究出了人工消雾的技术液氮消雾,只是成本太高,目前难以投入使用。气象专家提醒,“冬练三九”的说法不一定科学,尤其在雾天,因为大雾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应尽量减少在雾中的活动。此外,雾天睡觉同样要保持室内通风。
“应该有更多的人了解气象知识。”赵广忠表示。他告诫要减轻雾灾,先要减轻污染,因此,倡导环保的生活方式非常必要。多使用公共交通、节约能源、废物再利用等等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尽可能地去做。
据了解,为让更多市民了解大雾知识,省气象局正在实施志愿者追雾行动,来自各行业的50名气象志愿者在大雾来临时,随气象专家一起,使用专业仪器,现场观测大雾,了解气象知识。
未来几天大雾还将持续
省气象台台长范晓宏昨(23)日分析,本周盆地各市阴间多云天气为主,早上到上午出现大雾的几率依然较高。
据预报,28日开始,盆地有小雨或零星小雨,气温有所下降。“降水将有助于消雾。”范晓宏认为,到28日之后,雾天出现的频率和浓度将可能有所减缓。 记者宋开文
(阅读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