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不少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苦于找不到工作,就业难成社会问题。许多高校为就业签约率不高而发愁,家长们疑虑重重;高职毕业生却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甚至不用出校门或还没毕业,就被用人单位一抢而空或提前预订。
教育部网站显示:2007年,高职(专科)的就业率在80%以上的专业有17 个大类,220多种专业;2006年公布的专业目录有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
高职提前自主招生,让高职“火”了一把;高职院校的咨询台比以往热闹。
“大学生就业难,高职生好就业”,似乎不仅是一种客观现实,而且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新认知。在招生和录取时节,高职自然又受到很多考生和家长的关注。
相对于普通大学,职业教育是后发性的、具有独特培养目标和性质、在现阶段主要是大专层次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录取放在了一本、二本、三本之后的第四批次和第五批次。尽管高职高专从学历层次上处于“低端层次”,在招生制度的安排上带有明显的“考分后端”的印记,但依然挡不住人们对高职非同以往的热情。
家长和考生的择校观念和价值判断,悄然发生了变化。九个理由让更多的人接受了高职:
高职面向大多数人。我国从高等教育的精英化阶段走向大众化,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最大的增长点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目前占据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多数考生的归属。
高职充满活力和潜力。世界各国无不把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因为它直接为经济服务,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也越来越重视和关注高职的发展;高职院校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新模式,开拓与创新空间大,深受一线和基层的欢迎。
高职专业走俏、就业形势好。就业状况是风向标,高就业率必然带来吸引力。学校品牌、优势专业、人才质量都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预计重点建设的百所高职示范校,其意义和声誉相当于普通高校的“211”;高职专业设置贴近企业需求,以“宽、浅、新、实”为培养新方向,特别是一些新型交叉专业成为就业市场的宠儿。就业好拉动生源好,促进学校发展好,逐渐进入良性循环。
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大众化教育要求教育多样化,这与市场上人才结构的多元化要求也是一致的。多元智能理论说明,每个人都有优势领域和兴趣倾向,高分数要求的一流大学或热门专业,不一定适合自己,职业性、技术性、操作性强的职业技术院校,恰好是许多青年所爱。
不上本科上高职。每年都有一些放弃三本甚至二本的考生,直接选择高职。一是因为就业有路,适合自己的专业,又瞄准用人单位的需求,订单上岗不用愁;二是因为升学有门,尽管只是5%的直通普通大学的机会,但毕竟不是一条终结学历的死胡同,三是发展有基础,就业—转岗,工作—学习—终身教育,条条道路通罗马,何必认准独木桥?
不选复读选高职。复读需要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心理付出和资金付出,对高考的落榜生来说,显然不是明智选择。高职既能带来预期就业效益,又有日后期待补偿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不去工作去高职。上高职也是接受高等教育,机不可失,时来迟矣,当然要抓住比较优势。
不要面子要实惠。考生读书目的更现实。在德国,大师傅没有失业的,博士却有无业的;职业教育学技术、学技能,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并举,很实用。国家缺少和急需高技能人才。这也是高职就业率高于普通大学的原因之一。
不重学历重技术。目前的文凭社会、学历社会,最终将会被能力社会、资格社会所取代。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教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邢晖)
院宣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