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bgc.scol.com.cn/news/3753540?from=androidapp&app_id=cbgc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以党总支、课堂教学、阵地建设、教师队伍和实践服务“五维一体”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充分发挥“主引擎”“主渠道”“主平台”“主力军”“主战场”作用,铸牢立德树人主阵地,推动实现新时代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
发挥党总支“主引擎”作用,强化党建引领聚力
一是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定期组织政治学习,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等,不断提高教职工政治站位和理论素养。二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和“双带头人”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加强党建和业务工作相融合,明确党员教师、党支部在思政课教学的角色定位,切实发挥好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三是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和党建共建结对,组织党员教师到泸定桥纪念馆、温江区生态可持续实验村示范区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活动,与中建八局、成都银行等单位开展校企党建共建结对,不断凝聚团队力量,开拓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9年(前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要负责全校15000余名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一是打造思政课“必修课+选修课”课程体系。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科)等6门必修课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等“四史”教育、《大国交通》等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选择性必修课。其中,《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门课程被认定为四川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二是不断优化信息化教学举措与方式,依托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利用超星学习通、智慧职教、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和资源,线上线下方式相结合,校内校外资源相补充,所有高职专科学生必修课全部建成校级及以上在线开放课程,实现全过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线教学评价和线上考试。三是结合交通高职院校特色将“两路”精神融入思政课。在校内《形势与政策》课中设置“两路”精神专题;选编交通运输行业先进事迹200多个形成案例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通过第二课堂将“两路”精神融入思政实践课和活动,强化学生对行业精神认知,坚定筑路报国的理想信念。四是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动参与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并承担全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工作。思政课教师积极加入到校级、省级示范课程、示范专业、示范教学团队建设中,截至目前全校正式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1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被认定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发挥阵地建设“主平台”作用,丰富思政教育资源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一是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全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作为思政教育重要阵地。中心包括党建思政教学体验室、党建书屋和思政课教师之家三个功能区。其中,党建思政教学体验室配备了智慧黑板、教学一体机、思政VR沉浸式体验平台、VR教学一体头盔等硬件设备和30余套党建思政类电子教学资源;党建书屋陈列了党建思政类图书、期刊近1000本。中心定期开展思政教育教学研讨会、集体备课、读书分享会、VR体验活动等,丰富了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二是在校内建成室内展陈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川藏公路博物馆,成为在校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家园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阵地。依托川藏公路博物馆,创新实施“五个一”工程,组织学生进一次川藏公路博物馆、写一篇参观心得、讲一个交通楷模故事、开一场“两路”精神主题班会、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担负起“两路”精神学习者、传播者、践行者角色。同时,按照川藏公路博物馆1个主馆,317、318国道沿线阿坝州雀儿山、甘孜州新都桥等6个分馆和现存30多处川藏公路相关遗址遗迹的统筹建设思路,积极打造“1+6+N”具有四川特色、交通特色的红色教育资源集群,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红色教育平台和资源。
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力军”作用,提升队伍综合能力
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力军”,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牢牢抓住教师这一核心,着力建设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一是坚持把提高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位,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师风,完善师德师风教育和监督机制,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二是通过集体备课,夯实教学基本功。实施集体备课制度,不断规范集体备课内容,形成备目标、备资源、备课件、备学生、备教法、备板书、备课后作业、备考核评价的“八备”要求并总结了教研室“分专题人人主备,跨课程集体研讨”的备课经验和《形势与政策》课“团队主备—代表主说—集体研讨—完善教案—课堂实施—教学反思”的集体备课全流程,不断夯实教学基本功。三是以“徐文省级名师工作室”为引领,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建立“传帮带”机制,落实新进思政课教师导师和成长计划;制定思政课教师企业实践方案,2022年选派1名教师到蜀道集团党校脱产锻炼;积极组织参加国培省培、周末理论大讲堂、“手拉手”集体备课、暑期实践研修等各类培训研修,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近五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2021年、2022年荣获四川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精彩一课”比赛二等奖2项等奖项。
发挥实践服务“主战场”作用,强化一线体验锻炼
一是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整体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整合为1门课程,每年结合教学要求、社会发展、学生特点等确定实践主题,与专业系部共同组织实施。同时,建立了建川博物馆、赵一曼纪念馆、三苏祠博物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等10个校外实践基地和1个川藏公路博物馆校内实践基地,定期开展现场体验教学。二是强化思政育人实践,实施思政课教师“五联系”工程,每位思政课教师联系1个专业、1个班级、1个寝室、1个社团、1名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参与课程思政、班级建设、学生社团活动等,在育人实践中不断创新途径,提升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两年,马院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和比赛,荣获全国交通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四川省“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一等奖、省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省“学宪法、讲宪法”比赛三等奖、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等奖项。三是强化理论宣讲与社会服务。依托川藏公路博物馆红色资源,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两路”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等主题理论宣讲和培训。2021年至今,为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党务干部培训班、绵阳市交通运输局、四川路桥海外公司等单位开展宣讲和培训30多场,覆盖人群2000多人,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整理:刘志杰 姜照雯
摄影: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