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交流

首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➁|川大马院副院长刘肖:坚定政治方向 坚持创新创优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30

https://cbgc.scol.com.cn/news/3753030?from=androidapp&app_id=cbgc

微信图片_1.jpg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四川大学党委高度重视马院建设,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举全校之力进行重点建设。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和研究作为一切工作的统领,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谋篇布局。

坚持把办好思政课作为立院之本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厚植青年学生政治底色的重任,办好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首要任务,是立院之本。

学院围绕打造思政“金”课,首先做足课前备课环节,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作业“五备”一体,名家领衔讲、骨干教师示范讲、备课小组集中讲、新进教师测试讲“四讲”协同,跨教研室、跨学院、跨学校汇集专家、名家“三跨”荟萃,形成具有川大特色的“五备四讲三跨”集体备课模式。同时活化课堂授课环节,通过重大事件和重要节点设立教研教改专题立项,把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贯通起来,把热点问题与学生成长联系起来,把难点问题用日常现象解析开来,形成“一人一案”“一课一特”,使教学“内容”活起来;把红色故事、川大故事、专业故事、中国故事穿插于课堂内容,用深入浅出的授课技巧把学生“吸”在内容里,使教学“方法”活起来;充分利用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智慧教室,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师生互动,用实实在在的情感交流把学生“粘”在课堂上,使教学“手段”活起来。深化课后实践环节,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课堂理论,形成了“8秒正能量”“红动1小时”“锐评5分钟”等一、二课堂紧密衔接、理论与实践层层递进的思政课实践品牌。通过不断锤炼课前、课中、课后每个环节,环环增强思政课的“含金量”。

坚持把强化学科建设作为强院之要

学科建设是带动学院整体实力跃升的龙头。面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必然要深入回答重大理论问题、重大实践问题和进行重要经验总结,持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教育与研究,这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院人的光荣使命。

学校调整学科布局、学院充实学科内涵,学校注重顶层设计、学院注重筑基突进。学校党委深刻认识学科对于一个学院发展的重要性,2016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调整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博士点及硕士点,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学科群并纳入“双一流”建设超前部署学科建设范围;2021年,组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学科群并纳入“双一流”建设学科进行重点建设。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倾斜,在学校文科强者如林、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先后投入2000万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点“施肥”,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坚持内涵发展,立足重点马院定位,2019年以来承担“马工程”及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项目7项,牵头编写全党党史学习教育读本《社会主义发展简史》。2017年以来,学院教师还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32项,获教育部项目23项,其他省级项目70余项。获批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市科研平台3个,成立四川大学党史党建研究院等,这些科研平台持续为学科、学院发展聚势蓄能。学院紧紧抓住发展良机,努力高昂学科龙头,奋力行走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坚持把建强师资队伍作为筑院之基

三尺讲台的耕耘者是教师,学术探索的跋涉者是教师,深入群众的宣讲者是教师,学院建设的关键在教师、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要”标准,为我们师资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了适应新时代马院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卓越教师队伍是百事之基,也是急中之急。

学校针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设立政策“特区”,全力支持思政课教师队伍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首先“特”在“绿灯”常亮,全校只有马院没有人员经费预算约束,只有马院没有进人指标限制,只有马院二级教授延退有政策突破,等等。其二“特”在单独评价,在教师最关心的职称评聘方面,学校单独设立“思政课教师系列”,贴近队伍特点,教学科研并重,教学教改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并在晋升指标上重点倾斜,2019年以来的四年间,共有21名青年教师晋升副高职称,比例远高于其他学院。其三“特”在发展保障,为了适应思政课教学要求,校院为思政课教师设置了独特的出国访学、(团队)出国研学、国内研修与专业培训相结合的专业能力提升路径。随着“特殊”支持政策的持续发力,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学院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90%的青年教师都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初步形成一支教学优、科研强、后劲足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坚持把专业人才培养作为兴院之源

马院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一方面表现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培养高水平学术专家和高质量治国理政人才,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能为学院提供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人才培养过程的规划与实施,是时代要求、目标定位所决定的人才知识需求与课程体系知识供给之间的彼此互动。在学生刻苦探求和教师循循善诱中,知识需求与供给良性互动的结果是既有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迸发,是师生的教学相长。

学院以培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高端人才为目标,努力坚持本硕博贯通、高起点、高配置、高标准。首先是规划重贯通,以培养优秀博士生为目标,结果导向,层层倒排,顺向衔接。学校决定从2022级开始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班”,实行“3+1+4”本硕博连读,学院以此为契机,再次提升学院本硕博不同学段的彼此衔接和贯通程度。其二是生源高起点,学院加强招生宣传,本科招生列入提前录取批次,专业高考录取线连年提升。举办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扩大学院影响力,硕士研究生“考录比”连年高居20:1。博士生实行申请考核制,注重科研创新和综合能力考察,生源质量不断提升。其三是资源高配置,学院坚持全校甚至国内聘请优秀教师开课,拔尖班课程都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本科生入学按1:1配备学业导师,设立学生科研项目培育基金和出国交流资助基金。研究生指标向名师倾斜、向重大和重点项目倾斜,努力使研究生在高水平团队和高水平科研项目中培养。其四是质量高标准,学院始终突出质量导向,严把质量关。本科生坚持又红又专的目标,思想素质、专业素养、综合能力协同发展,指导教师全程个性化指导。研究生培养中严格细化中期分流、开题、答辩等培养过程,坚持学位论文“双盲”审查评定,确保授位质量。2021年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级本科班被命名为“江姐班”。

一路走来,我们真切感受到:建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绝不是靠一己之力、单枪匹马就能做到的。以上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教育部、省委宣传部、省委教工委的亲切关怀,靠的是兄弟高校马院的鼎力支持,离不开全校全院师生的奋力拼搏。面向未来,我们将加倍努力,不负上级的谆谆重托和师生的殷殷期盼,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整理:刘志杰 姜照雯

摄影:杨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