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教育事业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新的进展,呈现出新的气象,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以加强和发展农村教育为重点,义务教育进入历史新阶段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一直在为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而奋斗。以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和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为重要标志,我国义务教育迈入了全面普及的历史新阶段。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实现了义务教育体制的深刻历史变革。2003年,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把农村教育摆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作出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2005年年底,国务院决定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7年已经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面推开。向着既定的目标,根据形势的需要,改革逐步深入,保障范围逐步扩大,有步骤地实现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根本转变。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系,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必将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经过四年的努力,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从2003年的77%提高到2007年的98%。五年来,国家财政投入数百亿元的资金,建设7000多所寄宿制学校,支持数以万计的学校改造危房和生活设施,使广大农村地区和边疆地区孩子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央和地方政府累计投入110多亿元资金,建设了覆盖全国农村的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孩子们共享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们高兴地说,“大山再也挡不住知识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两免一补”,切实保障了所有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向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惠及了1.5亿农村孩子,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难问题。广大农民群众高兴地说:“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
---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新的《义务教育法》明确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将素质教育上升为法律的规定,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确定下来,为在新的起点上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新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和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实现中国教育振兴的基石。到2007年年底,我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初步成果;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2006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2%,比2002年提高16.4个百分点;青壮年文盲率进一步下降到3.58%。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都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前进,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两次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两度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推动职业教育步入发展和改革的快车道。
---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强烈需求。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连续两年分别扩招100万人,2007年再扩大招生50万人,当年招生规模达到801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培养了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今年,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起来招生数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数超过3000万人,实现了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实现了我国教育结构的深刻变革。
---加快了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体制、培养模式的变革,一个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实现了重大转变,局面豁然开朗,路子越走越宽。在办学方向上,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和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培养模式上,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半工半读,积极推广“订单式”培养。在办学体制上,坚持办好骨干公办院校,积极引导和推动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鼓励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在办学机制上,坚持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大力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发展。在布局结构上,充分发挥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的优势,积极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合作培养、联动发展。
---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了职业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支撑能力。启动了旨在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这方面建设的经费将超过100亿元,大大改善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职业教育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年培训城乡劳动者达到1.5亿人次。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为促进就业作出了贡献,为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
(阅读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