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最新动态>文章内容  
 
 

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奋斗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1-04

  第三,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落实以人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教育需求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享有良好的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就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需求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强大力量。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可以说,这是我们发展教育最可宝贵的资源,这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特殊国情。回顾几十年来特别是世纪之交教育事业的发展,无论是义务教育的“两基”攻坚,还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都得益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重视、支持和参与。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巨大热情转化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和丰富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需求正在不断高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发展促进全体人民的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为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历史昭示着未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表明,国家的发展与强盛关键在于人,在于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回顾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工业化推进的历程同时是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进程;大国崛起的进程,更是与人力资源的开发相伴随。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把教育摆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列入国家发展的重要计划之中,积极谋划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只有教育兴、人力兴,才有经济兴、国力兴。中国作为后起国家、追赶型国家,要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必须紧紧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上的追赶和超越。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要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个历史性目标,必须完成三个方面战略性任务:一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我们要加快建设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广大人民群众都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我们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我们在这样三个方面实现了目标,就有可能建设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强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主要是从以下六个方面努力: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和民族前途命运出发,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关于新世纪新阶段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努力把党中央的重大决策转化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共识和实际行动。

  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8月31日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都在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把教育优先发展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努力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实现这个目标,要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对公共教育的责任和对公共财政投入的要求,从体制制度上保障教育投入,要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特别是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2008年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配合财政部门研究制订实现4%目标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和地方财力迅速增长,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能。我们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积极推动这一目标的尽快实现。

  (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中国自己的教育问题提出来的,是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解决教育问题的理论探索,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带有标志性的教育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深刻理解:一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生产力的终极目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级形态,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二是要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按照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将德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2008年要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教材建设;高校要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修订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骨干研修和全员培养工作,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课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掌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权。倡导教师职工全员育人,特别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



(阅读次数:

共11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上一篇: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   下一篇:王康在我省高等教育学会2007学术年会上强调:高校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77779193永利官网 版权所有  网络中心  联系电话:2273009  联系EMAIL:cfanser@yahoo.com.cn

All contents © copyright 2002-2007 lszyxy.edu.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