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这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时代要求,是民心所向。从1999年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到540万人,是1998年的整5倍,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2%。过去几年中,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基本满足了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大国的战略举措。本届政府以来,我们进一步强化了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意识,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继续保持了高等教育的稳定,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切实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近年来,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第135次常务会议之后,我们采取更加严格的调控政策,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使招生增幅逐年趋缓,平稳下降。2006年、2007年招生人数增幅已下降到6%、5%。
---切实推进质量建设工程。在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基础上,2006年启动了高等教育的新的质量工程,着力于促进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科学定位,狠抓质量,特色发展。从2003年到2007年年底,基本完成了五年一轮的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试点推进了高职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了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加强了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研究生教育改革稳步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得到加强。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引领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水平提高,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高校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高等学校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争取科技活动经费1300多亿元,承担各类课题61.9万项,发表论文146.3万篇。截至2006年年底,高校专利拥有量达4.5万项。“十五”期间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技术发明奖64项,科技进步奖433项,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5.1%、64.4%、53.6%。2004年,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均为高校所摘取,填补了该奖项六年的空白。2006年高等学校又囊括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3项一等奖。实施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高校师生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加强教学和科研队伍建设,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人员在高校,有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来自高校,推动了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更好更快地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基本完成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二期建设,进行了认真总结和科学评估。“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培养和会聚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建设了一批重要科技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同时带动了整个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事实证明,这是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成功之路,是我国参与更加激烈的全球科技、人才竞争的正确选择,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条件。
(四)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并第一次鲜明地提出,素质教育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主题,将实施素质教育推向了新阶段。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件大事。1999年素质教育进入国家重大政策范畴,丰富了教育方针的时代内涵。2004年,中央先后颁发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8号、16号文件。2005年,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就素质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行系统调研,提出对策建议。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把加强体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重要工作方面。按照中央的要求,各部门联合开展了素质教育的系统调研,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和举措。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关于素质教育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素质教育正在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各部门齐心协力的工作格局。素质教育进入到了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阶段。
---加强和改进了大中小学德育工作。“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共识;整体规划了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学校成为德育的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推进德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切实的加强和改进。特别是全面实施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课程方案,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本教材的编写,已在全国高校进行了第一轮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得到了初步改善,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形势政策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推进,校外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出台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服务和管理之中。高校辅导员和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得到加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用新课程的学生累计总数达1.5亿,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扩大到16个,在实验基础上的新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完善工作逐步展开,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样短的时间、这样广阔的范围进行这样深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在世界各国是绝无仅有的,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以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均衡分配重点高中部分招生名额为关键举措的中考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与新课改相适应的高考内容改革、16省市高考自命题改革、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高职单独招生考试改革试点等稳步推进并不断深化,2007年4个高中课改省的高考改革顺利进行,促进了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和上好体育课的要求不断落实,学校的体育、卫生条件得到改善。
(阅读次数:) |